現在科學家一致認可這樣的結論:珍珠是產在珍珠貝、蚌類軟體動物體內,由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有機質的礦物(文石)球粒。當外界的細小異物進入到珍珠蚌體內,接觸到蚌的外套膜時,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質將異物一層一層地包裹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珍珠。
珍珠的成因是什么?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其成因的探索。
在16世紀,有人通過研究認為,珍珠可能是貝類患結石之類疾病后形成的。公元1600年,有學者認為,貝類體內若體液過剩,便可生成珍珠。公元1670年,有人認為珍珠是砂粒進入貝體后,由貝的體液包裹而成的。這一說法顯然已接近現代的認識。
公元1673年,有學者提出,珍珠是貝部分未排出的卵殘存于體內形成的。另有人說,珍珠與貝殼是同一種物質,甚至可以說珍珠是一種球形的貝殼。這一說法闡明了珍珠和貝殼的形成狀況相同,表明人類對珍珠的形成開始有了初步的科學解釋。
1836年,研究者發現文蛤體內有一種寄生蟲,便認為珍珠是以該蟲為核心而形成的。此后,又有許多學者發現海水與淡水珍珠貝所產生珍珠的核心是吸蟲或絳蟲的幼蟲、頭部或卵,因而對寄生蟲形成珍珠一說深信不疑。
1858年,研究者在寄生蟲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珍珠以寄生蟲的殘體為核,在其周圍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可以分泌珍珠質,層層附于核上,逐漸形成珍珠。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珍珠囊學說獲得許多珍珠專家的支持。
從異物寄生蟲說到珍珠囊說,人類在對珍珠成因的見解上邁進了一大步。然而,所有這些研究,還只局限于理論層面,沒有人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1913年,有人將分開的外套膜表皮細胞注入外套膜內,從而形成珠囊,獲得珍珠。這證實了外套膜片體內移植之說。研究者從外套膜組織內移植出發,發展至貝體內臟組織內移植,進一步發展完善為今天的人工珍珠養殖。
1910年,有研究指出,珍珠囊表皮細胞只由一層細胞構成,它可以分泌出殼角蛋白、棱柱質和珍珠質。
1925年,研究者發現,珍珠囊壁所受的壓力發生變化時,其分泌珍珠質的機能亦發生變化。研究者便根據這種變化來解釋珍珠的成層原理。
1946年,日本科學家濱口文二等用人工方法使貝體內形成粟粒珍珠。此后,日本科學家又從粟粒珍珠的形成中創立珍珠成因的新學說,即貝體不僅可以在外套膜,而且可以在閉殼肌的表皮細胞內因形態和機能的改變而形成珍珠囊,進而產生珍珠。新學說的發明者認為,引起貝類閉殼肌的表皮細胞異常增殖的刺激物質,可能是特殊的愈傷激素。
現在科學家一致認可這樣的結論:珍珠是產在珍珠貝、蚌類軟體動物體內,由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有機質的礦物(文石)球粒。當外界的細小異物進入到珍珠蚌體內,接觸到蚌的外套膜時,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質將異物一層一層地包裹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珍珠。
在大海的深處,在喧囂的背后,寧靜的貝殼內,隱藏著細小卑微的塵埃的夢想。歲月的流逝不曾改變這個夢想,這個夢想在一層層長大,細小卑微的塵埃最終變成了高貴美麗、熠熠生輝的珍珠。
在珍珠家族以億萬年計的生命繁衍旅程中,在潮起潮落、星移斗轉、歲月交替中,感受到滄海桑田。
也許是6萬年前,也許更早,現代人已經散布到世界各地。此時的大陸已經由盤古大陸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分裂漂移逐漸形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海洋也與現在相差無幾。在紅海之濱,在波斯灣、在阿拉伯海、在印度洋沿岸、在東南亞、在南中國海,人們沿海岸線生活。從溫暖的海水中捕撈的貝類,成為人類最穩定可靠的食物之一。
或許這是平常的一天,海水湛藍,陽光明媚。一個男人象往常一樣剖開了一只大貝,突然,一顆渾圓的珍珠滾落出來。他小心翼翼地將珍珠擦拭干凈,陽光下,珍珠散發出彩虹般的光芒。他欣喜若狂,捧著這顆珍珠,飛奔到心愛的女人的身邊,將珍珠送給她。
或許這是不平常的一天,臺風驟起,濁浪滔天。人們不能象往日一樣捕魚撈蝦,只能頂著狂風在退潮的淺水里撈些被巨浪卷上淺灘的海貝。當人們在躲風避雨的蝸居之地剖開它們時,一顆珍珠出現在眼前。所有部落中的人們聚攏來,人們認為這是神賜之物,是能通靈的寶物。這顆珍珠被精心地保存起來,用來祭祀神靈。
在珍珠家族遙遠的記憶中,這樣的故事在波斯灣、在阿拉伯海、在印度洋、南中國海,在不同的地方先后發生過無數次。此后,珍珠家族的記憶和人類的記憶漸漸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