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是一種軟玉,俗稱真玉。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面提供了和田玉簡介,歡迎瀏覽。
產地
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侖山。西起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之東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經和田地區南部的桑株塔格、鐵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東至且末縣南阿爾金山北翼的肅拉穆寧塔格。
和田玉籽料
好的和田玉籽料,形狀、白度、皮色及潤度都是好才稱得上精品。籽料是在河床里千年不斷的打磨沖刷之后形成的,如能收上一塊形狀極佳且瑕疵較少的籽料,的確是很難得,價格在市場上也很高,比如琢藝軒收藏的那些珍貴的精品和田玉籽料,價格就很高昂。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用在料形很漂亮的籽玉身上不是很恰當,存在就可以雕琢成各種精美的器件,相同的東西也可以做很多。但對于玉龍河賜予形狀漂亮的籽料來說,任何一款僅此一件,連打個眼都舍不得打,建議采取用包金或包銀的形式來保留住子料原有的形狀。天然的不用雕琢即是一塊精美的掛件了。這種形佳的子料勝過任何大師的杰作。
和田玉籽料的形成
籽玉(籽料或水料)是由山料,經冰川不斷裂解崩落,地震風化或雨季被洪水沖入河道并受到河水的長期碰撞沖刷侵蝕經千萬年的沖刷所形成,籽玉因被水長年浸泡,沖刷,打磨,所余下的質地:細糯、滋潤、密度大,具有玉液之光澤,所以籽玉為玉中之珍品。玉龍喀什河:玉龍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這條河源于昆侖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與喀拉喀什河匯合成和闐河,河流長325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河里盛產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來是和闐出玉的主要河流。人們揀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勢險惡,很難到達。黑山地區(籽玉發源地之一)發現白玉后,給找玉人帶來新的希望,人們冒險前往。
黑山,即古稱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侖山之主峰之一,高峰達7562米,群山峻巔,冰雪蓋地。產玉地點為阿格居改山谷,此為玉龍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鄉里山大隊約30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積物廣布,山坡崩塌,巨礫遍布,只有徒步到達,雪線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5000米以上,相對高600—1000米。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塊沿河沖向下方,這些冰塊及冰層融化后也露出玉礫。產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這個地區應有原生和闐玉礦床,是玉龍喀什河中子玉的主要來源之一。
和田玉的“體與皮”
從礦物學的角度講,無論是玉的色皮還是原皮,只是和田玉的保護層,皮色是和田玉的外部特征。有關玉皮的說法概括有幾種:
1.璞:古人把蘊藏有玉之石或未加雕琢之玉稱之為璞。璞也有皮的含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凡璞中藏玉,其外皮曰玉皮”。
2.沁或浸:有的專家學者把玉器經長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稱“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稱為沁色。
3.氧化作用:這是礦物學家的稱呼,由于和田玉長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
大多數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亞鐵經過長期浸泡等條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種皮色。這種皮色,其形狀千姿百態,可以說無一相同。有的像云朵狀,有的像弧線狀,有的像散點狀,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不規則;其顏色也豐富多彩,如秋梨皮、棗紅皮、虎斑皮、天地皮、灑金皮、栗子皮、烏鴉皮、鹿皮、桂花皮、蘆花皮……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兩種,由于大部分愛好者只會認皮色和白度,不少人貪圖小利,認為多花幾百,上千元錢(四五年前的價)就能購買到所謂高檔的“紅皮”、“黃皮”等籽料作品,這促使了假皮的泛濫。
假皮,肉眼能看到的一些特征:皮色很浮,像是一塊很白的畫布,摔涂上了一些顏料,而這些顏料,邊界不清,很亂,不自然。染后的要么偏淡要么偏艷麗,表面略顯干澀,一般喜歡在籽料的石僵和料子松有花有裂的地方動手。染的皮色容易進去,一是為了掩蓋瑕疵,而是想提升料子的價值。二是山料修型磨光,染上皮子,好讓這塊料子有籽料的特征。所以磨光料比較常見。而真皮子的籽料都有些天然特征在玉質里頭。
相關珠寶資訊有:唯有和田玉仍在延續瘋狂 藏和田玉須明辨籽料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