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下面提供了關于玉器文化的信息,歡迎參閱。
中華文明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傳承至今從未中斷,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奇跡,而作為文化載體的玉器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誕生、延續和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須臾不曾分離,這是奇跡中的奇跡。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寫道:“夫玉之為物雖微,使能即而說焉,則凡民族之所往返與文化之所傳嬗,皆得于是征之。”如今,政府和民間已經收藏了可觀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玉器,制約學術研究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漸掃除,我們已經到了對玉器“即而說焉”的時候了。什么是玉文化?根據琢藝軒和田玉的穆宇靜老師介紹,玉文化是在玉器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載體上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處在不斷的揚棄之中。從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而言,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神治社會和人治社會,現在進入了法治社會,它們是無可替代和逾越的。奴隸社會是以神靈意志為規范準則的神治社會。中國的神治社會從三皇五帝算起,歷時三千多年,其間玉器的文化內涵是玉石通靈,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靈巫以玉事神”(語出《說文解字》)。封建社會是以倫理道德為規范準則的人治社會。中國的人治社會十分漫長。在人治社會早期,相當于春秋時代至東漢末年,這段歷史時期玉器的文化內涵是玉有五德,我們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君子比德于玉”(語出《禮記》)。人治社會中期也就是從兩晉到元代,這段歷史時期玉器走向鑒賞化、商品化,玉器的文化內涵更多地表現為庶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吉祥、如意、平安,至今我未能從歷代文化精英的述作中找出一句合適的話來概括。人治社會晚期即明代和清代,社會經濟出現了回光返照的繁榮,在統治者影響下,玉器成了榮華富貴的象征,這里也有一句現成的話可以概括,就是“白玉為床金作馬”(語出《石頭記》)。現在,我們的國家已進入了以人民民主為規范準則的法治社會。要問法治社會里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就不知道了,可以說的是,當前我們對玉器的認識還停留在人治社會晚期。對于明清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正是因為社會認同“黃金有價玉無價”,于是產自緬甸的翡翠硬玉伺機進入中國,大有壓倒正宗而稀缺的和田軟玉之勢;也正是因為“黃金有價玉無價”,于是大量偽品、贗品古玉器被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當今尤盛。這些社會現象都是沖著財富二字而來的,是明清玉器文化內涵派生出來的。對于兩晉到元代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也容易理解。這段歷史時期經歷了漢民族與北方、西方民族在政治、文化上的碰撞較量,各民族在“天命有德、天降有罪”的信仰下逐漸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其時玉器從文化載體的主宰地位上墜落下來,被上層社會視為小道,因而在民間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盡管各民族的統治者為了爭奪一個天子的名分,時不時地兵戎相見,但各民族的老百姓向往的是天下太平,祈求的是祥和平安,他們在玉器這一文化載體上表達和寄托了這一共同的心愿。至于人治社會早期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似乎也不難理解。人治社會并不是說統治者可以無法無天,倫理道德是人治社會的“法”和“天”,它是人治社會全體社會成員認可并且遵循的規范準則。從春秋時代開始,儒家學派就把人倫道德觀念加置于玉器,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建立起完整意義的封建社會之后玉德的觀念越來越精煉,最后確定為玉有五德,就是“溫潤而澤,仁也;孚尹旁達,信也。”人治社會早期玉器這一文化內涵促成了漢代琢玉工藝的空前發展。
相關珠寶資訊有:購買珠寶玉器要“四注意” 玉器的保養和清洗法則